記載星洲日報80年發展歷程
兩本記載星洲日報80年歷史的新書──《星洲日報研究》及《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面市了!
這兩本新書於本月25日由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兼星洲媒体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張曉卿(右五)在第三屆海外華文書市中隆重推介,並邀請海外著名媒體與文化人共襄盛舉。
左起為《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作者歐銀釧、《星洲日報研究》作者彭偉步、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世華媒體集團執行主席高級顧問拿督劉鑑銓及大眾書局執行董事林麗娥;右起為來自中、港、台三地的嘉賓梁文道、馬家輝、錢鋼及張作錦。
星洲推介2本新書
(吉隆坡25日訊)世界華文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張曉卿今日在“第三屆海外華文書市”,分別為《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及《星洲日報研究》主持推介禮,象徵這兩本記載星洲日報過去80年歷史研究及對未來展望的新書正式面市。
《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是由星洲日報5名記者聯合採訪,並由台灣新聞人歐銀釧整理撰文而成,同時也是一本集體回憶錄。
《星洲日報研究》則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彭偉步撰寫,並由上海復旦大學出版;這部新書已獲得上海復旦大學授權予星洲日報,共同在馬來西亞聯合出版發行。
彭偉步長期研究海外華文傳媒與華人關係,發表了20多篇有關東南亞華文傳媒與華人關係的學術論文。
上述2部新書以不同的形式,剖析星洲日報的發展歷程,與大馬華社共同見證星洲日報的發展歷程。
出席新書推介儀式者包括世華媒體集團執行主席高級顧問拿督劉鑑銓、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星洲日報首席執行員許春、總編輯卜亞烈、新書作者歐銀釧及彭偉步、大眾書局執行董事林利娥、海外媒體工作者及“雅文化,俗文化──解讀報紙、電影、書刊的文化密碼”文化論壇主講者張作錦、錢鋼、馬家輝及梁文道。
找到更明確方向
追懷歷史自我教育
張曉卿表示,星洲日報有責任也有必要針對自身發展的研究和歷史進行學術性的探索與分析,為大馬中文媒體艱辛曲折的發展歷程留下寶貴的見證,也為星洲日報日後的再發展與再出發提供經驗的總結與教訓。
“對星洲日報全體同事而言,我們還可從中追懷歷史、認識歷史,更重要的是提供我們一個自我教育與學習的機會,讓我們在歷史的呈獻和解讀中找到自己未來更明確的工作方向和精神歸宿,也更珍愛星洲日報得來不易的發展成就。”
他今日在星洲日報新書《星洲日報研究》、《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推介禮暨論壇開幕禮上說,對星洲日報而言,這兩本新書的完成與推介是新任務的完成,也是新願望的實踐。
張曉卿表示,歷史可讓人們知往鑑來、化育後人;如果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歷史將化為人們的生活動力。
他說,歷史的記述應客觀、理性、包容及進步;人們不但要勇敢面對歷史,還要真誠的接受歷史的改變。
他指出,東西方之間的誤會常來自歷史觀點的偏狹和成見,即西方人常被描述成侵略者、剝削者,而在西方人的眼中,有些東方人是愚昧、落後及不民主的;這些歷史觀點對新一代的教育來說,其實是一種仇恨的散播,而非和諧與包容的締造。
張曉卿說,歷史是一個民族的記憶及精神文明的依托,包含前人的奮鬥事跡,有正面的生活教材也有反面的教育故事;一個忘記歷史的民族將是忘本的民族、不尊重歷史的人是狂妄自大的人。
他指出,李歐梵教授曾在發表的文章中引述了一位德國文化官員的話說:“在德國,政府沒有什麼文化政策,如果有也只是給錢,但並不制定規章,層層考核,或把申請程序弄得不倫不類,反而不利於文化發展。”
他說,他引述這段話沒有否定政府對民間歷史文化的關心、支持和認同,但作為發展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互動與合作關係,他希望政府在金錢資助上表現的更大方和主動,讓民間的文化動力獲得充分發揮及肯定,使我國多元文化國家散發出更叫人驚嘆的歷史風采和文化魅力。
建議2新書速在中國出版
海內外媒體人高度評價
由星洲日報出版的《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及《星洲日報研究》新書,獲得海內外著名媒體人的好評;他們在推介禮上受邀點評時,都一致給于高度評價,並建議這兩本新書能盡快在中國出版。
台灣著名媒體人及聯合報顧問張作錦說,星洲日報創刊至今已有80年歷史,其中由星洲媒體集團執行主席丹斯里張曉卿接手管理的歷史也長達20年,是星洲日報成長的關鍵歲月,很難忽略這20年的史跡。
他說,張曉卿領導的星洲日報之所以達致成功,與他的人格大有關連。他形容張曉卿不但具有文化人的浪漫,也有商務人的務實,是星洲日報成功辦報的關鍵因素。
“從書本中知道,當時的總編輯劉鑑銓於1988年會見張曉卿時,向他說了一個希臘神話,即負責掌管人類的神普羅米休斯違背眾神之王宙斯的旨意,將火偷到人間讓人類可以煮食取暖,自己則甘願受到百年懲罰之苦。
張曉卿在聽了故事后,就願意投資岌岌可危的星洲日報。這是劉鑑銓身為文化人的浪漫,找一個人投資時居然說一個神話故事,也沒想到張曉卿在聽到神話故事后,也願意投資星洲日報,這是一位商務人的浪漫。
當兩個文化人的浪漫碰在一起時,成就了星洲日報的動人故事。”
他說,張曉卿的文化浪漫,出自於對文化人的情懷,他對文化有熱誠及理想,因此願意投資與文化事業密切相關的媒體事業。
他說,這也是海外華人在安身后,投注於立命的過程。一份有文化的報紙,恰恰能滿足他對文化的需要,使他能容易融入當地社會,卻又不迷失自己。
張作錦說,縱然有文化人的浪漫,也須要企業家的務實,才能成功創辦一份報紙。
“張曉卿的文化人浪漫與情懷不能使事業成功,唯有企業家的務實才能成功。成功的報紙須永續經營,不斷擴張,才能保證企業的壯大。”
他說,星洲日報廣攬人才,使任何事都由人才來完成。“人材總是走向人材聚集的地方,一個事業若沒有人材,絕對無法吸引人材前來。星洲日報擁有的最大資本就是人材,並一直在吸引人材。”
他也認為張曉卿領導星洲日報的做風,即與員工打成一片,使報館上下一心,一直激勵同仁一起奮斗,是星洲日報成功的因素,
他認為上述新書是寫給所有人看的,告訴一個人尤其是青年人如何待人處事。
錢鋼:星洲可成為中國傳媒借鑒
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錢鋼說,星洲日報能在馬來西亞立足80年,其歷史對中國的傳媒有非常高的借鑒價值。
他說,從彭偉步著作的《星洲日報研究》中看星洲日報歷史,就像站在中國傳媒人的角度來看,感覺許多事情非常有親切感。
“雖然所處的環境並不相同,星洲日報已在大馬立足80年,能紀念80年甚至100年的中國報紙或許也有,但是精神氣質已經斷層,已經不再是同一份報紙了。
中國傳媒處在改革開放的歷史趨勢中有許多進步,同時也有許多逼切須要解決的問題,這讓我讀到星洲日報歷史時,有許多感同身受的地方。”
他表示會特別珍惜星洲日報歷史中表現出來的報業傳統、基本價值、報業的堅守及所帶來的力量,並以中國傳媒的角度來祝賀新書出版。
梁文道:讓更多媒體同行閱讀
有“香港文化教父”美譽的梁文道說,他希望這兩本新書能盡快在中國出版,並讓更多的中國媒體同行閱讀。
他說,身為媒體人,過去常常忽略了很多事實,如全球首份華文報紙是在馬六甲出版。
“一如錢鋼所說,全世界沒有多少份華文報章能像星洲日報慶祝80周年紀念。很多香港人大概也都忘記了,即香港與星洲日報也有一段緣份,即香港也有一份源自胡氏兄弟的星島日報,當然今天兩份報章已經不再是同一機構。”
也是鳳凰衛視評論員的他說,在彭偉步著作的《星洲日報研究》中,他提到星洲日報討論華文水准,並舉例一些作者的語文標准並不規范。
“有時我在星洲日報看到的華文使用方式,如挾雜了方言,外語滲透,一直都是很獨特的本地特性。若要了解這段歷史,則需更長的時間來分析。”
他說,雖然他遠在香港,但也知道星洲日報過去有不少風雨爭論,而《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土地上》這本書也要寫在爭論上。
“無論是什麼爭論,若放在長遠的歷史里看,很多現在覺得很重要的事,未來都不一定重要了。”
他也期許將來能看到一本研究世界華文傳媒的書本面市,用比較綜合及廣大的眼光看待世界華文媒體趨勢。
“同樣是華文傳媒,在不同的歷史環境,政治限制里,大家都怎樣工作。張曉卿現在辦的事情,與當年胡家兄弟所做的相像;如今明報與星洲日報已經是一家,一家世界性的華文傳媒集團下會有什麼樣的效果與影響,都是值得觀察。”
批判是寫作者生命和動力
香港著名媒體人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助理主任馬家輝說,在看了《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新書后,他心里非常焦急。
“昨天晚上看到兩本新書時,我心里真的很焦急,真希望能盡快有續集。例如《星洲日報─歷史寫在香港土地上》等,畢竟維持華文媒體的推動力就在馬來西亞。我更有理由期待能有這樣的一部新書。”
《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作者歐銀釧
~盼星洲花朵續綻放
“兩年前參與這本書的整理,我有機會看到在大馬土地上種花的新聞工作人,他們在這片土地上種的花開出形形色色、搖曳芳香的花朵。
是新聞人的堅持、正義、公信及對生命理想的堅持,讓這些花經過漫長的歷史,不只在大馬,也延伸到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開花。
我希望星洲日報的花朵能繼續綻放,讓新聞人的堅持、渴望與熱愛能到世界各地開花。”
《星洲日報研究》作者彭偉步
~助讀者了解星洲發展
“我是以學術的角度寫這本書,希望它對大馬華文報章、大馬華人的關係及中華文化的傳播有幫助。
通過星洲日報的歷史研究,我們看到大馬華文報人對報業貢獻;我希望通過客觀、公正的角度,全面反映星洲日報的歷史及成就,當然也包括面對的問題。
我希望這能幫助讀者更了解星洲日報發展的細節及歷程,及星洲日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26.5.2008
書籍相關資料:《星洲日報─歷史寫在大馬的土地上》;《星洲日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