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圖放大 |
|
簡介:
這是一位報人的生命史,也是《星洲日報》這份報紙生命史的重要一章。報人是報刊業者,但非所有辦報者都配得上“報人"之名。報人視報刊為公器,講人格,講報格,不媚強梁,不阿群眾,有所爭有所不爭。然而這一切,知易行難,在大變動時代,在轉型社會,尤難。
做報人,是選擇一種人生。我曾對中國傳媒的朋友說過:新聞,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的事業,是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的使命,是浪漫的人從事的一錘一鑿的艱辛勞作。《無住生心》說的,不也正是這樣的故事?
——錢鋼 中國著名報告文學作家及記者
劉先生也許不喜歡被人以英雄視之,但新聞事業在本質上從來就是英雄的事業;劉先生從山林之子一步步蛻變成報人,半世紀新聞生涯讓《星洲日報》一步步從小報變成大報,當然更是英雄寫歷史,他的故事也當然是英雄的故事。
我一向很喜歡Hannah Arendt 這句話,也經常引用來形容我尊敬的一些新聞人:“他們是黑暗年代中不間斷地在閃爍的那些光亮,燭照當年,也引領後世"。
我雖與劉先生祇有一面之緣,但卻識君久矣,寫下Hannah Arendt 那句話送給他,代表的是一位台灣老記者向大馬老報人的致敬。
——王健壯 台灣著名評論作家
目錄:
- 序文一 ∣ 報人的淚光.錢鋼
- 序文二 ∣ 替一位老報人歷史添加一點註腳.王健壯
- 第一章 ∣ 春華秋實
- 第二章 ∣ 亂世寒窗
- 第三章 ∣ 踏上新聞路
- 第四章 ∣ 知兵非好戰
- 第五章 ∣ 新的開始.舊的延續
- 第六章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第七章 ∣ 博奕遊走地雷陣
- 第八章 ∣ 更與何人說
- 第九章 ∣ 無住生心
- 附錄一 ∣ 2010年第二屆星雲真善美新聞傳播獎推薦呈文
- 附錄二 ∣ 2010 Tokoh Wartawan Negara C.C. Liew
- 附錄三 ∣ 傳承與分享.蕭依釗
內文摘錄:
-
第三章 ∣ 踏上新聞路(節錄)
1969 年5 月13 日,馬來西亞爆發“513”種族流血事件。事件的導火線是兩天前的第三屆全國大選成績,以華人為主的在野黨獲得50.9% 的得票率,第一次超越以巫統為主幹的執政聯盟(即國民陣線的前身),雖未能奪得國家中央執政大權,卻獲得幾個州的執政權。表面上看來,衝突的肇因是:當在野黨的支持者在街頭遊行,公開歡慶勝利的時候,觸怒了巫統的一部分偏激支持者,雙方因此爆發了流血衝突。但隨着時光流逝,事實真相逐漸浮現,是一小攝政治野心家煽風點火,蓄意煽動了這場種族衝突。
當天傍晚,時為內政部長的敦拉薩(Tun Abdul Razak bin Haji Dato' Hussein Al-Haj,1922-1976)宣佈隆雪24 小時戒嚴。隔天,戒嚴令擴大至其他州屬,最高元首應首相之建議,頒下緊急法令,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
當局馬上勒令各語文報紙停刊,只通過國營電台和電視台發佈訊息。當局的說詞是:這是為了避免各語文報紙在報導衝突事件時,持有各自的立場和偏見,造成種族仇恨蔓延。
“513”種族衝突發生時,身為副採訪主任的劉鑑銓帶領幾位記者堅守崗位。儘管不能出外採訪新聞,但他們仍通過收聽電視台、電台廣播的官方聲明,從各種管道打聽消息和訪問目擊者,努力掌握情況,並且撰寫新聞,傳去《星洲日報》當年的新加坡總社。
《星洲日報》吉隆坡分社位於蘇丹街(即外國人所謂的唐人街範圍),距離發生嚴重種族衝突的街區不遠。在氣氛最緊張的時候,一度傳來極端種族主義暴徒即將殺過來的謠言,令整個唐人街風聲鶴唳,人心惶惶。
當時的種族衝突逐漸演變成正面的街頭廝殺,來自兩個族群的憤怒青年見面就打,中間摻雜着軍警的槍擊聲,氣氛緊張甚至慘烈,空氣中充斥着血腥的味道。
種族衝突發生後的最初四天,劉鑒銓和記者們的行動受到限制。後來,在新聞界的爭取下,警方發了通行證,記者們就獲准在指定的區域內活動。
彼時,採訪部辦公室在二樓,樓下是傳統的咖啡店香檳茶室,樓上是南洋酒店。由於戒嚴,劉鑒銓和記者們不能回家,晚上只能在辦公室水泥地上或在辦公桌上睡覺,肚子餓了就到樓下的香檳茶室隨便找東西吃,洗澡就借用南洋酒店的浴室。
有一天,有人以某會館的名義傳真了一份公開聲明到採訪部,聲稱某會館通過了幾項議決案,其中包括支持敦位薩任全國行動理事會終身主席。
劉鑒銓看了這份聲明後,憑着他的見識,懷疑聲明有問題。他帶着通行證,騎上摩哆車,依着聲明上所寫的地址上門訪查,證實沒有那個會館。於是,他把這份“假聲明”扔到字紙簍,沒有採用。
當時,與《星洲日報》齊名且處於競爭狀態的《南洋商報》卻在要聞版刊登了這份聲明。結果,《南洋商報》因錯誤報導而被迫於次日公開道歉。
劉鑒銓告訴記者們:“新聞要眼見為憑,新聞記者要去跑新聞,不是坐在冷氣室等新聞,更不是抄新聞。新聞如戰場,看不見的子彈來來去去,一不小心,就會中彈。”
種族衝突發生後的吉隆坡街頭一片凌亂。
目前沒有更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