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圖放大 |
|
編序:
告別之後—— 焦 桐
安寧病房了無生趣,我請護士幫忙,推病床到戶外的花園陽台,日光穿過葉隙,輕撫她浮腫的臉龐。最後那兩天,血壓降至七十幾,血液循環更差了,顯現腳根、關節的血斑顏色愈深。日光很好,溫暖了軀體。
秀麗過世前交待說到時候,她不要急救,我答應了。是的,人幾乎已失去了意識,急救只會延續苦痛,毫無意義。然則到時候,我卻抱著她,目睹她的呼吸逐漸衰弱,心裡不斷吶喊:誰來搶救她!好心的醫師,好心的護士,快來救我老婆。
彷彿告別,她勉力睜開翳黃的眼睛看我,隨即閤上,用力吸一口氣,停止了呼吸。好像一扇門當著我砰然關閉,鎖上。
起初我還照常生活,清晨起床刮鬍子,送小孩上學,去工作室讀書。大概第二天之後就開始有點神志恍惚,忘記刮鬍鬚,忘記吃飯,忘記了大部分的約會。好像腦神經某一條線忽然短路了。一晚,雙放學和同學玩,要我去捷運古亭站接她,我重複唸了一次站名,卻到了臺電大樓站枯等……
一天凌晨四點醒來,發現自己淚流滿面,不知夢見什麼?躺在黑暗的房間中,睡不著了,努力追索夢境,卻是一片迷離。
許多朋友表達關心。他們安慰的方式非常多樣,大多叫我節哀。怎麼節?有朋友見了面就哭得無法抑止,反而需要我安慰;白目的企圖講笑話;有的則訓示:要勇敢要堅強,作孩子的榜樣。比較上道的什麼話也不說,只含淚擁抱著,拍拍我肩膀。
方杞認真地問:你要陪秀麗去嗎?程延平教我常去對面師大操場快走,曬太陽,逼自己揮汗;並送來一副墨寶:「天地靜好/歲月無驚」,我覺得他寫那八個字像為我收驚,無驚無驚。魏貽君在 facebook 留言:「我不知道該用什麼話語陪伴你,哀傷的你忙碌著,請容我以此曲,獻給秀麗,獻給魂在天堂的阿姊,你的愛妻,秀麗,我們的好姐姐」──
Would you know my n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be the same,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hold my h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Would you help me stand if I saw you in heaven?
Eric Clapton 這首〈Tears in Heaven〉真動聽,我每天聽,反覆聽,任淚水流下。可惜淚水並不能有效滌洗悲傷。每天關自己在書房,盡量避免出現在公共場所,免得被人瞧見一個愛哭的男人。也盡量避免出席朋友的聚會,免得一開口總是圍繞著亡妻,到處惹人嫌。如此這般大約哭了兩個半月。從前自以為是條硬漢,到頭來卻發現只是愛哭鬼。
到頭來發現流淚那麼傷元氣,走在街上,總覺得疲憊。我明白這是自然定律,天天在發生。卻不想這樣過日子了,希望快一點擺脫悲傷的凌遲;遺憾不可能快。往事如狂浪不斷轟擊,驚愕,困惑,暴風般襲捲了我。最後的場景尤其如潮湧現,她的話語,表情,形容,行為,不斷拍打著精神感官,滌蕩破碎的記憶。一些珍惜的已然粉碎,被捲走了。
孤獨感和寂寞感很奇怪,有時竟耽溺在其中,有時想邀朋友一起吃飯,卻希望朋友不要說話,吃飽飯趕緊離去,別來聊天。然則任何安慰的話都沒有用。只有努力安慰自己:她那麼依賴我,幸虧是她先走了。也試圖通過宗教,想熬過這試煉,每夜和女兒牽著手禱告,勉強自己成為信徒。主啊!赦免我。最後發現,一切的禱告都無效。
我曾夢見她在一座小島,無法離開。如果人有靈魂,她現在到底在哪裡?飄蕩在家裡?三芝山上的靈骨塔?或許是完全不存在任何地方了。
我日夜想尋一條出路。家居緊鄰景美溪運動休閒公園,從前常在這裡騎單車,散步,蹓狗,面對著溪流練平甩功。如今如今,獨自走在景美溪堤岸,潛意識似乎在尋找她的影子,眼前是無窮的暗夜。
哀愁如夜幕,無邊無際
住進我的身體裡,
睡意又黑又深,
像感性的景美溪,日夜
唱著恍惚的輓歌。
歌聲眼淚般潮濕,淹沒
草地,籃球場,腳踏車道……
走路時忽然出現了詩句,回家寫在紙上,邊寫邊流淚。那大概就是悲劇的淨化作用了。這六、七年來專注於研究飲食文化,無暇作詩,現在又狂熱地作詩,一首首「絕望的戀歌」慢慢形成了輪廓,每一首都是療癒的痕跡。通過創作,我好像發現了一條救贖的道路:不能告解的,決意就向Muse 哭訴。
當你失去親愛的人,怎麼辦?這是一本深情的文集,按懷念對象編排,包括祖母(楊索),父親(洪素麗、蔡怡、黃錦樹、朱天心、向鴻全、陳銘磻、駱以軍、韓良露),公公(簡媜),母親(劉墉、廖玉蕙、奚淞、鍾怡雯、高大鵬),丈夫(童元方),兒子(李黎、陳義芝、黃春明)。
這些文章都帶著滌洗作用,讀之令人動容,日光般,透露走出悲傷的道路。我珍愛這些文章,我們需要這些寶貴的經驗。
目錄:
- 編序──焦桐〈告別之後〉
- 楊索〈尋〉
- 洪素麗〈惆悵舊歡如夢〉
- 蔡怡〈烤神仙〉
- 黃錦樹〈枝節〉
- 朱天心〈我們今生是這樣的相聚──小記父親朱西甯先生的離去〉
- 向鴻全〈一首莊嚴的安魂曲〉
- 陳銘磻 〈循父親的路走,是一趟幸福的親情旅行〉
- 駱以軍〈父親的鞋〉
- 韓良露〈缺憾還諸天地〉
- 簡媜〈第二個爸爸──叩別公公姚鴻鈞大人〉
- 劉墉〈母親的傷痕〉
- 廖玉蕙〈第五十四頁〉
- 奚淞〈私房安靜七帖 〉
- 鍾怡雯〈麻雀樹,與夢〉
- 高大鵬〈永遠的媽媽山〉
- 童元方〈舊事已過──陳之藩信主的見證〉
- 李黎〈二十年後──《悲懷書簡》與我〉
- 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
-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但是已經很完美了〉
- 洪蘭〈相信我,你沒有〉
編者簡介:
焦桐
一九五六年生於台灣高雄市,已出版著作包括散文《我的房事》、《在世界的邊緣》、《暴食江湖》、《臺灣味道》、《臺灣肚皮》、《臺灣舌頭》,及詩集《焦桐詩集:1980-1993》、《完全壯陽食譜》、《青春標本》,童話《烏鴉鳳蝶阿青的旅程》,論述《臺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等等二十餘種。編有《曬恩愛》、年度飲食文選、年度詩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及各種主題文選五十餘種。二○○五年創辦《飲食》雜誌,並啟動臺灣的年度餐館評鑑工作,任評審團召集人。長期擔任文學傳播工作,現任教於中央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