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圖放大 |
|
簡介:
星洲日報長期以來極重視評論文章的作用和地位,除了撥出顯著版位予以刊登,也通過多重管道提升評論素質。這些年來,星洲日報的多個專欄以及許多評論文章,贏得讀者口碑,也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這之中,《夜雨晨風》最新推出且最獲讀者好評的評論專欄。它的特色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方便讀者易讀易消化吸收,並且激發讀者思考。一些新聞課題,於今看來或許已是昨日黃花,但相關的評論卻能為事件留下借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正是《夜雨晨風》這欄名所要表現的“晨風驚乍起,夜雨滿深池”的意境。
內文摘錄:
-
我們比10年前好嗎?—鄭丁賢
今天的你,過得比4年前好嗎?
1980年,雷根競選總統時,向美國人民提出這個挑動神經線的問題。他的對手,尋求連任的吉米卡特,無言以對,結果在這個巨大的問題跟前,倒了下來。
把這個問題套用在今天的馬來西亞:今天的我們,比10年前過得好嗎?
或者,換個對象,問說:今天的馬來西亞,比10年前好嗎?
各說各話沒有用,就讓一個中立和權威的機構作出評斷。
日前世界銀行對世界各國的情況,發表了最新調查報告。6個調查領域中,大馬在5個領域中節節敗退,只有一個領域稍有改進。
5個退步的領域分別是“言論自由和公民參與”;“政治穩定”;“政策素質”;“法治水平”和“貪污控制”。在這些領域,大馬獲得的評分,比1996年時都下滑了10幾分。
惟一進步的領域是“政府的有效程度”,但只稍微增加0.9分。
10年時間,這就是我們的成績單。言論的空間縮減了,政治紛爭加劇,政府管理能力下降,犯罪和社會問題惡化,貪污更加猖獗。
問題在哪裏?誰應該負起責任?
如果把10年時間作個區隔,大概是7/3分,前7年是馬哈迪任內的成績,後3年則是阿都拉的表現。
阿都拉政府也許感到委屈,因為很大程度上,是馬哈迪留下的爛攤子。
但是,這並不能成為藉口。上星期兩位巫統議員,接連在國會批評政府表現。再益依布拉欣說,阿都拉沒有積極打擊貪污,也未落實廉正藍圖。
東姑拉沙里指出,阿都拉任內,朋黨掛勾比以前“有過之無不及”,新的“尋租者”(rent seeker)已經成形。
10年時間,這個國家不進反退。再引述再益的話:“如果再不改革,阿都拉將是馬哈迪的第六個受害者。”
17/9/2006
-
為甚麼又哭了?—林瑞源
前任和現任首相都曾經在公開場合哭過,馬哈迪是為民族不自強而哭,阿都拉是傷心愛妻逝世而流淚。
最近又有公眾人物哭泣的照片上報,難怪外人會問:為甚麼大馬人感情如此豐富?
第一個哭的是馬哈迪的前政治秘書佐哈里(古邦巴素區部主席兼國安部副部長),他在率領該區部全體執委“請求”馬哈迪放棄競選中央代表職時,一時感傷。馬哈迪是他的前老板,現在他身居高職,左右為難,黨員聞之心酸。
不管他的哭泣,是不是馬哈迪落選的原因,但是哭泣有一定的政治效果。1996年黨選,在安華組成的“宏願隊伍”咄咄逼人之際,馬哈迪在投票前夕哭了,結果阿都拉突圍而出,中選為副主席。
第二個哭泣的是,新任全國總警長慕沙哈山,他在新舊總警長移交職權儀式上,想起巴克利對他的知遇之恩,激動的哭了。
對一個鐵漢及領導全國警察的領導人來說,哭泣不代表軟弱,這是人性的表現。沒有人會笑慕沙哈山,因為每個人都有感情。
但是,很多人只是記得在講台上的哭泣,因為那可能涉及政治和國家事件,卻忘記許許多多父母親、姦殺及各種罪案受害者家人、弱勢者的哭泣。
近年來罪案增加,很多無辜者成為罪案的犧牲品,例如拉曼生利建業被劫殺,他的母親不知哭了多少回。還有很多生活在困境中、生活困難的孤獨者,在黑暗的角落哭泣,有誰去關心?
這些年來,大馬人哭泣的時候比歡笑的時間多,政治有煩惱、經濟有困難、社會有痛苦,自殺率“屢創新高”,幾時才能見到大馬人真正開心的笑?
11/9/2006
-
大水災的反思—林明華
這幾天,風雨不斷,一場24小時的大雨,造成柔州從南到北處處水災。
柔州大臣拿督阿都干尼說,這是百年來罕見的雨季。根據鄰國新加坡氣象局也指出,這次的降雨量,為過去75年來之第三高。
水災是可怕的──交通癱瘓了,通訊中斷了。更有人受困水中,等待救援,引起恐慌。
在很多地區,雨還在下個不停。據說,一直要等到星期六,才有可能雨過天晴。壞消息一個一個傳來……
這是天災嗎?
是的。但天災的背後,往往也摻雜著人禍的因素在內。
近年來,柔州愈來愈多的地方逢雨就災,而且災情愈演愈烈。以前,大雨要連下三五天甚至一個星期才可能發生水災,如今短短半個小時的豪雨,便可能把大路變成河流,村莊變成澤國,更何況是24小時的連綿雨!
這次的大水災,留給我們許多問題,等待我們去思考、解決。
水災的根源何在?是否與發展失控,樹林被過量砍代有關?此乃其一。
其二,大水災的發生,難道毫無征兆?氣象局為何事前未通過媒體發出警報?是後知後覺,還是掉以輕心?
第三,大水災一來,災民亂成一團,求助無門的災民撥電到報社,大吐苦水,也難掩焦慮恐慌之情。此情此景,既暴露了當局的危機處理機制的不足,也凸顯了民間的危機意識的嚴重欠缺。
昨天,我被困在車龍里,寸步難移,平時半個小時的車程,竟耗費了近3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在亂成一團的士姑來大道,那時的我,是多麼期盼交警的出現;可是,很遺憾,我看不到任何一個交警的身影,只見長長的車龍。
窗外,大雨連綿,偶爾,天際劃出一道閃電,“轟隆”一聲,讓人心驚膽戰;車內,我心慌意亂,思緒流竄,想到我們的柔南經濟發展特區,想到我們的2020年先進國宏願,也想到我們的日愈惡化的治安,想到我們一雨成災的苦境……。
這是發展的代價?還是大自然報復人類的反噬?
100年前,美國一位酋長說過,“我們屬於地球,但地球不屬於我們”。如果說水災既是一個對我們的危機處理能力的考驗,那它何嘗也不是對我們社會的環境意識的一次大檢驗!
21/12/2006
作者簡介:
鄭丁賢—現任星洲日報副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二十餘年,以評論文章見長。作品時而戲謔嘲諷,時而嚴肅探討,屢獲新聞獎,如 2005年編輯人協會評論獎等。著有《舉重》、《若輕》。
林瑞源—柔佛人,現任星洲日報執行編輯。從事新聞工作者近二十年,以獨到的見解寫過不少專欄,如《有話直說》、《星期筆匯》及《橫筆笑天》等。曾獲2004年編輯人協會評論獎。
林明華—柔佛人,現任星洲日報柔佛州高級採訪主任。在新聞界工作近三十年,其文章特色傾向 於草根性、口語化、貼近市民大眾。撰寫過的專欄包括:《有話直說》、《情在人間》、《三姑六叔》、《點到為止》等。著作有《新聞背後》合集。
目前沒有更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