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出版組21歲了!
為提供讀者更好的咨詢服務,
我們設立了網上書店,
發布出版組的最新活動、
新書介紹與特別促銷資訊,
歡迎大家常來瀏覽!
購物車
0 件
 
特價商品
 

人間有愛(售罄)
點圖放大

人間有愛(售罄)

作者: 星洲日報記者群
商品售價: RM20.00
庫存狀況: Out Of Stock
语言: 中文
版本: 2009年1月
开本: 148mm x 210mm/平裝/153頁
ISBN: 978-983-3703-25-8

購買數量: 加入購物車


人間有愛——20篇星洲日報大愛獎得主的感人故事


簡介:

 “星洲大愛獎”創辦於2005年。

在記者們深入民間採訪的過程,發現原來人間其實隱躲着許多不吝付出的天使。

《人間有愛》,就收錄了其中20篇天使的故事。這些天使不分種族,有在籍學生、非政府組織負責人,也有殘障朋友、小販等等。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社會和年齡層,但卻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那些需要援助的人,無怨無悔地付出。

他們未必亮眼,但卻同樣擁有一顆良善的心;他們可能不是老師,但卻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特質,譬如真、譬如善、譬如美。

縱使人間有許多不美好,但卻仍是美麗的。

因為愛,所以美。
 

目錄:

  1. 一半肝臟救一命    捐肝少女楊佩珊
  2. 獨力照顧60孤老    大眾媽媽蔡易花
  3. 用愛心點燃希望    自閉兒之母薛振美
  4. 以善心畫出彩虹    維尼姐妹陳玉珍
  5. 一家五代慈善家    旺祖哈拉助人為樂
  6. 免費午餐送溫情    許佩妮愛不斷炊
  7. 含辛茹苦養大5孤兒    不平凡的馮瑞明
  8. 為折翼天使尋找翅膀    芭拉美愛心無條件
  9. 引領殘障者走出幽谷    沈秋香畫出彩虹
  10. 創愛心功德會扶貧    洪東才殘而不廢
  11. 畢生積蓄捐災民    曾思桂心中富有
  12. 奉養鄰居20餘年    翁清音送飯無悔
  13. 助痙攣兒向前走    藍平章堅守使命
  14. 退休校長醫跌打    余坤炎骨傷救星
  15. 抗癌路上不孤單    莊明麗拒絕眼淚
  16. 奉養前僱主如父    拉欣情義跨種族
  17. 殘障生的“傳呼機”    愛心滿分2學姐
  18. “窮到只剩下愛”    巫裔夫婦代兒捐器官
  19. 樂當籌款“火車頭”    慈善婆婆梁琬清
  20. 救危扶傷為使命    戰地醫生峇峇
     

內文摘錄:

  • “窮到只剩下愛”    巫裔夫婦代兒捐器官

    ◆事跡:跨越種族藩籬,將車禍腦死的兒子心臟捐獻華裔“外心女孩”鄭慧儀

    “愛無界線”說來容易,但真正能實踐的人卻不多。

    一對巫裔夫婦在愛兒遭遇車禍不幸腦死後,忍住悲痛,當下丟棄“全屍入棺”的傳統觀念,為兒子簽下捐贈器官的同意書,讓兒子遺愛人間。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們不分種族,主動把兒子的心臟捐給華裔“外心女孩”鄭慧儀。

    “我們生活貧窮,平時幫不了什麼人,現在只要能幫到人就可以了。”尤索夫和莎比亞“窮到只剩下愛”的舉動,成功喚醒民眾對捐獻器官的醒覺,並協助民眾建立“延續他人的生命,等於延續自己所愛之人的生命”的想法。

    驚聞愛兒惡耗

    2007年10月3日凌晨,尤索夫接到15歲兒子車禍昏迷腦死的惡耗後,馬上為兒子作出了一個有意義的決定,即簽字允准院方將兒子的所有器官捐獻給正在等待救命的病患,包括把兒子的心臟捐給等待移植心臟長達一年多的“外心女孩”鄭慧儀。

    身材有點胖,滿臉鬍鬚,身穿回教徒長袍的尤索夫回憶說,他和妻子莎比亞在醫院獲知兒子腦死的消息後,當機立斷作出讓兒子捐獻全部器官的決定。

    “我們當時完全是憑靠着宗教教導我們要幫助人的一股信念,而作出這項決定,更何況兒子生前也曾提過,他死後要捐出器官。”

    他提到,他當時曾跟妻子商量,是否只把兒子的器官捐給回教徒,不過,妻子的一句話卻如當頭棒喝,讓他不再執着於受捐器官者的宗教信仰。“我妻子說,我們生活貧窮,平時幫不了什麼人,現在只要能幫到人就可以了。”

    他說,妻子的這一番話點醒了他,讓他毫不猶豫地馬上簽字捐出兒子的器官。

    “由於我們擔心親友會阻止我們捐獻兒子的器官,所以,我們簽字時儘量不讓親戚知道。”

    他披露,雖然兒子的心臟被移植到鄭慧儀的身體後出現排斥情況, 以致慧儀過後須另覓心臟救命,但他還是感到無憾,他說,最重要的是,慧儀活了下來。

    “我們從報章的報導獲知她已恢復健康,而且活得很開心,我們也替她開心。”

    他說,兒子的器官包括心臟、眼睛和肺等共捐給7個人,無論這些器官最終是否派上用場,他自問他已盡了社會責任、上蒼給他的責任,同時也為兒子盡了責任,幫助了有需要的人,所以,他已覺無憾。

    尤索夫和太太簽字捐出兒子器官時,曾因擔心這件事曝光後,會遭到社會和親戚的責備,於是,他們夫妻倆決定不通知任何人,也拒絕接受媒體的訪問。因此,當事件曝光後,成群媒體爭相訪問他時,一度讓他覺得非常反感和抗拒。

    如今,他笑着向記者說:“可能當時我的想法錯了,我一直以為我國的文化習俗和宗教價值觀都不能接受捐贈器官的作法。現在,我感到既安慰又開心,並慶幸當初我為兒子、家人和社會作了這個決定,因為馬來西亞各族人民都能接受,甚至讚揚我這個作法。”

    詢及他從捐出兒子器官一事得到什麼啟示時,他說:“我和妻子過後更加認定那是正確的決定,我希望各族人民都可以‘打開眼界´(Buka Mata),不要再抗拒成為自願捐贈器官者。”

    “這個事件經過媒體大肆報導後,讓很多人留下了印象。我想,如果這個‘印象´可讓更多人,在遇上和我同樣的情況時,願意捐出器官救人,那麼,我捐出兒子器官的決定就變得更有意義了。”

    祝福“外心女孩”

    馬來少年捐心救助“外心女孩”鄭慧儀的善舉,經媒體大肆報導後,感動了許多人,不管是華人、印度人或馬來人,他們的想法都有了改變,並認同捐贈器官救人的觀念。

    尤索夫說,自從兒子捐出器官的事跡被各語文報章報導之後,即使不認識他的公眾都會主動跟他談天,而且大部分人都稱讚他做了一件好事。

    “有一個輪胎店的華人老板認出我後,對我說我做了一件很多人願意和想做,但卻沒有做的事情。”

    “一位馬來朋友告訴我,他讀大學的女兒看到新聞後,馬上簽署了器官捐贈卡。另一名印裔朋友,也稱讚我做對了。”

    這位當初擔心社會不能接受這種做法的父親笑稱:“想不到我和妻子的決定,會得到這麼大的回響,並獲得各族人民的認同。我想,兒子在天之靈也會感到安慰的。”

    儘管兒子的心臟無法在鄭慧儀體內發揮功能,但尤索夫夫婦早已把慧儀當成他們的孩子,兩人不時留意慧儀的近況,只要有慧儀的新聞,他們就會把新聞剪下來當作剪報存起來。

    記者上門採訪當天,剛好《星洲日報》報導了“外心女孩”鄭慧儀回到峇株巴轄老家的新聞。當尤索夫看到本報所刊登的慧儀的照片時,馬上笑得嘴不合攏,“你看,慧儀多開心,她康復回家了。”

    他隨即拿出一個文件夾,裡面除了存放他兒子生前的身分資料文件、捐贈器官的文件與新聞剪報外,還有許多關於慧儀的剪報。

    “我們留意慧儀,是因為在感覺上,她就好像是我們的孩子一樣,所以我們全家人一直都通過新聞報導來了解她的近況,關心並祝福着她。”

    “外心女孩”鄭慧儀亦希望早日向首位慷慨捐心給她的巫裔少年父母尤索夫夫婦道謝,以一了心願。

    2007年10月,苦等1年多的慧儀獲得15歲巫裔少年捐獻的心臟,但移殖心臟後卻出現排斥反應,所幸她及時獲得另一名華裔少年陳潤強捐出的心臟,因而重獲新生。

    慧儀在今年農曆大年初一,已親自拜會陳潤強的父母,表達她的感恩之心。目前,她最希望的就是儘快聯絡上尤索夫夫婦,以便親自向他們道謝。

    她受訪時說,雖然她的身體無法“接受”巫裔少年的心臟,但她還是非常感謝尤索夫夫婦的大愛精神,不分種族地向她伸出援手。

    (刊于2008年2月11日)
目前沒有更多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