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日報出版組20歲了!
為提供讀者更好的咨詢服務,
我們設立了網上書店,
發布出版組的最新活動、
新書介紹與特別促銷資訊,
歡迎大家常來瀏覽!
購物車
0 件
 
特價商品
 

夜雨晨風2(售罄)
點圖放大

夜雨晨風2(售罄)

作者: 鄭丁賢、林瑞源、林明華
商品售價: RM20.00
庫存狀況: Out Of Stock
语言: 中文
版本: 2007年5月
开本: 148mm x 210mm/平裝/239頁
ISBN: 978-983-3703-15-9

購買數量: 加入購物車


簡介:

星洲日報長期以來極重視評論文章的作用和地位,除了撥出顯著版位予以刊登,也通過多重管道提升評論素質。這些年來,星洲日報的多個專欄以及許多評論文章,贏得讀者口碑,也發揮了一定的影響力。

在這之中,《夜雨晨風》最新推出且最獲讀者好評的評論專欄。它的特色是短小精悍,言簡意賅;方便讀者易讀易消化吸收,並且激發讀者思考。一些新聞課題,於今看來或許已是昨日黃花,但相關的評論卻能為事件留下借鏡。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正是《夜雨晨風》這欄名所要表現的“晨風驚乍起,夜雨滿深池”的意境。


內文摘錄:

  • 中文報的明天—鄭丁賢

    美國傳播學者梅爾(Philip Meyer)寫了一本書,書名是《消失中的報章》(The Vanishing Newspaper);大家不需要完全相信,但是,可以作為參考。

    他預測,公元2043年第一季的某一天,將是美國最後一份報章見到天日的最後一天。過了這天,美國將不再有報紙。

    邏輯很簡單,道理不難懂。電視、電腦網絡、電子書,以及每個月都會面市的新產品,方便、免費或價廉,它們將逐漸的取代又厚又重,又得花錢購買的報章。

    還有,年輕人活得自我,缺乏社會關懷,也使他們和報章的距離愈來愈遠。

    這一天會到來嗎?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聽天由命,也許結果就會如此。

    但是,如果報章主動的改變,提升素質,配合環境改變,結合讀者需要,那麼,報章這個已經活了數百年的老壽星,其實命還是長得很。

    關鍵在於報章是否能夠轉型,以及再生。

    譬如,馬來西亞小國寡民,加上華人又是少數民族,人口比率一年不如一年,如果現有報章不改變思維,依舊在小格局裡進行肉搏廝殺,自我消耗,那麼,可以斷言,不必等到2043年了。

    大馬中文報要永續發展,沒有其它選擇,只有在國外的媒體集團行動之前,先行整合,走向國際。

    當前,市場和資金在哪兒?潛在讀者在何處?中文世界重心何在?

    牧童也會遙指北國。

    在大馬和香港雙邊上市,等於是建了橋頭堡,隨時搶灘。

    這是經濟,也是文化;坐上經濟列車,開拓文化版圖。

    華人社會和中文報不可分割,百年來同聲共氣,勉強才有個格局。

    放眼未來,華社和中文報都不能守在固有陣營,而必須走出去;外頭的世界,還有一大片藍天。

    31/1/2007


  • 到處都是大爺—林瑞源   

    目前在韓國執教的前大馬羽毛球隊中國籍男單教練李矛說,“在隊裡,教練有絕對的權威,可以決定球員的去留。在馬來西亞就不一樣了,好的運動員都跟大爺似的!”

    李矛看透了大馬體壇的陋習,沒有紀律的球員可以享有高薪,甚至可以當教練。今年4月,耗資1千萬英磅、設在倫敦的高效能體育中心開始操作,這些大爺又可以到那裡享受了;而且今後運動員每個月還可以分到500到1千令吉的津貼。

    其實,不只是體壇有大爺,大馬到處都有“大爺”。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年輕一代是否真的有條件當大爺?是誰把他們寵壞,變成了大爺?

    舉個例子來說,政府太過“寵愛”失業的大專生,不只是耗資2億4千萬令吉培訓3萬8千124名失業大學生,每個月還給他們500令吉津貼。

    大專生失業是因為他們缺乏工作技能,因此應該強迫他們吃苦、提昇個人能力。現在體貼到給予津貼,培訓過後找不到工作,政府又增加公共領域的空缺,來吸納他們。

    此外,政府對4萬名沒有償還高等教育基金貸款的大專畢業生,也非常仁慈,只是在報章上發出警告,卻一直沒有採取法律行動。

    多數大專生不是沒有能力償還,而是看死當局不敢採取行動,所以欠錢的大專生越來越多。他們欠的是國家的錢,除了國家虧損,對他們個人也不是好事,因為滋長了不守法的態度及僥倖心理。

    公共領域也有很多大爺。雖然公務員應該為民服務,但是民眾有時卻要受他們的氣。

    公共服務局不能採取行動對付這些工作態度欠佳、懶散的公務員嗎?根據最新的說法,在現有的制度下,公務員若沒犯上嚴重錯失,政府是很難將他們開除。

    教育部就設立了一個“池塘”,以專門安置那些沒有表現的教育部官員或教師,讓他們在“池塘”裡等著退休。這些等著退休的公務員,也就是人民奉養的另類大爺。

    如果國家出現越來越多大爺,就有更多人依賴國家。好的政府應該適時讓國人吃苦、自力更生,避免國家未發達,就出現了“敗家子”!

    12/2/2007


  • 令人憂慮的“狀元”效應—林明華

    這幾天,媒體上充斥著大馬教育文憑考試的報道,全科1A“狀元”學生,成了各報競相追蹤報道的對象,甚至鬧出了“19A女生”這個“煲水新聞”的大笑話。

    這種媒體炒作“考試狀元”的現象,不是始于今日。自從2年前柔州一名馬來女生締造了17科1A的“大馬記錄“,而一夜成名之後,“打破記錄”便成了一些所謂天才學生的終極目標,追求全科1A已經無法滿足他們了,他們追求的是18科1A,19科1A,甚至更多。

    挑戰極限,本來是積極進取的行為,值得鼓勵;然而,深一層思考,我們卻不得不承認,這其中,不僅承載著考生父母的期待和夢想,也隱隱包含著幾許虛榮和炫耀的成份在內。而這又和我們社會上根深蒂固的應試的教育觀和人才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教育局的推波助瀾下,全科1A生被吹捧為“狀元”,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過度的吹捧,炫目的鮮花和連綿的掌聲,以及隨之而來的獎學金,到底會帶給我們的教育環境一個怎樣的影響?我們該如何判斷考試的價值?教育部年年月月都在吹噓教育改革,但我們整個社會卻始終走不出1A生才是優秀生的思維模式,我們把全科1A榮譽化、功利化了,到頭來,所謂教改,便變成了舊瓶裝新酒而已。

    此時此刻,我們可否從1A的迷思中走出來,更理性地思考優秀生被神化並被冠上“狀元”榮譽的現象?

    據說,在中國,曾經有人對歷代狀元的成就作過研究,結果發現,從唐代到清朝為止,中國歷史上共有650多位狀元,但其中在歷史上真正有點成就的,卻不到10人。近年來許多事實也證明,“狀元學生”未必就是人才,反而可能是生活上的低能兒。天才兒童變成問題兒童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因此,我們必須更理性地看待“狀元學生”,以一顆平常心對待還在成長中的他們,切莫過於盲目的吹捧他們,神化他們。我們更應關注的是那些成績平平的學生,教育部應為他們敞開大門,提供更多深造的機會和成才的途徑,而不是繼續聚焦于那些早已集千萬寵愛于一身的“狀元”們。

    15/3/2007


作者簡介:

鄭丁賢—現任星洲日報副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二十餘年,以評論文章見長。作品時而戲謔嘲諷,時而嚴肅探討,屢獲新聞獎,如 2005年編輯人協會評論獎等。著有《舉重》、《若輕》。

林瑞源—柔佛人,現任星洲日報執行編輯。從事新聞工作者近二十年,以獨到的見解寫過不少專欄,如《有話直說》、《星期筆匯》及《橫筆笑天》等。曾獲2004年編輯人協會評論獎。

林明華—柔佛人,現任星洲日報柔佛州高級採訪主任。在新聞界工作近三十年,其文章特色傾向 於草根性、口語化、貼近市民大眾。撰寫過的專欄包括:《有話直說》、《情在人間》、《三姑六叔》、《點到為止》等。著作有《新聞背後》合集。

目前沒有更多圖片。